乾安历史人物及事件[第10集]
| 招商动态 |2016-08-20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。1983年乾安农村开始实行联产承包,广大农民多年被压抑的生产积极性一下就迸发出来,当年乾安就进入了全国农业生产双翻番县的行列。从此乾安农业持续十几年连续增产,第二、第三产业同步增长,人民生活逐步提高。县域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,有力的推动了县城的发展和变化。县城建设从几十年停滞不前,一跃而跨入发展的快车道。二十世纪末的前几年,全城的发展速度更加加快,城市面貌日新月异。
文化大革命期间和以后的一个时期,革命委员会是一元化领导,其实是政出多门,各行其事,无政府主义,甚至是个人说了算,乾安县城发展失去控制,各部门,以至个人都批房场,城市盲目发展,交通不顺,排水不通,布局混乱,致使今后县城发展主要是改造旧城。2000年是改造旧城步伐最快的一年,年内仅招商引资改造开发面积就达9.7万平方米,广场面积9800万平方米,硬化地面1362平方米。加上机关、企事业单位、私营个体户和居民自己改造的面积将更为可观。力度之大,速度之快前所未有。
现在乾安县城的居民区已扩展到三道壕以外,有许多地方已超过了伐字井方,人口达77385人,比1952年增长8.25倍。而全县人口1952年为84411人,2000年末为295175人,增长2.5倍,县城比全县多增长5.75倍,这就有力地说明县城的发展速度大大高于全县平均发展速度。到目前为止,全镇已有国营、集体企业236户。实行市场经济机制,发展私有经济后,私有经济飞快发展,现在全城私营和个体工商业户已发展到1177户,有证摊床190户,临时无证商贩无计其数,社会事业空前发展。所有这些都是任何历史时期无法比拟的。
建国前乾安全城没有一座楼房,到九十年代初,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座小楼。从九十年代开始,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,乾安县城发生了巨大变化,马路两侧高楼林立,住宅楼群拔地而起。土房、土盖房逐步被淘汰,居民居住条件日益改善,居住面积不断增加。
七十年代初,乾安全城还都是土路。“无风三尺土,下雨满街泥”。现在除开方公路、长白中线分别从东西、南北穿过城中心外,九十年代初把原内城的巡城路、城墙、城壕和城壕外的环城路四者合一修建了环城路。东环城叫冬藏街,西环城路叫德建街,北环城路叫梧桐路,南环城路叫安定路。安定路修成后开方路从此过境。环城路内即原乾安县城内城。内城纵横各六条街、路已全部改建成油路和砖路。
全县城发展最快的要数运输和电信事业。“聋
